
玉山小飛俠的傳說起源
1970 年代的開端
玉山小飛俠的最早文字紀錄,得追到 1970 年代的玉山排雲山莊。在一個雨夜裡,管理員胡良武聽見敲門聲,他目睹門外有三個披黃斗篷、戴斗笠的身影,但開門後卻消失的無影無蹤,隔年起,登山客陸續在玉山南峰岔路濃霧中報告「三人組」,有人說他們會回頭揮手、有人說直接領路,但結局往往是迷路或墜谷。這段故事透過登山社口耳相傳,1980 年代出現在報紙副刊,1990 年代被綜藝談話節目引用,,於是「三人組引路 → 山難」逐漸成了玉山小飛俠的傳說起源。

黃色斗篷雨衣的由來
當年台灣登山圈流行一種連帽斗篷式輕便雨衣,因造型像日漫《科學小飛俠》的披風,因此就直接被叫做「小飛俠雨衣」。黃色款最醒目、也最便宜,一包塞進背包角落就能應急。另外有老山友分析,霧氣瀰漫時亮黃色在山壁邊緣特別顯眼,遠處看去像「漂浮的人形」。久而久之,穿黃雨衣成了傳說的關鍵視覺符號,而「黃衣小飛俠」也就這樣誕生;甚至到今天,二手拍賣仍可看到有人戲稱斗篷雨衣為「小飛俠款」。

玉山小飛俠常見故事版本

在玉山的眾多迷霧傳說裡,「三個黃衣身影」最核心的舞台就是南峰岔路。老一輩山友回憶,早年這裡沒有明確路標,日落後濕冷大霧一壓,人與人之間只剩朦朧剪影。多起通報紀錄顯示,獨自行走的登山客遠遠看到三個人影比手勢、似乎要帶路;等他們跟上才驚覺腳邊是斷崖,或者整條稜線早已走錯方向。救難員整理過去三十年的報案電話,南峰岔路佔了將近四成,「跟錯隊」是最常見的事故前兆。
奇萊與合歡的後續風聲
1990 年代起,玉山小飛俠的身影被帶到其他高海拔熱門路線,奇萊北峰、合歡主峰武嶺階梯、甚至南湖圈谷。有隊伍聲稱在奇萊稜線遇到「沒有頭的黃雨衣人形」;合歡東峰則流出夜爬影片,畫面捕捉到淡淡的黃點在霧裡飄移。雖然無法證實這些畫面與玉山事件是否同一來源,但「黃衣人影=誤導走岔」的公式,從此固定在台灣登山與靈異圈的集體記憶。
玉山南峰岔路的「三人組」
後來網路時代的誕生,讓這起傳說背後增添了許多設定,最常見的說法,是這三人本是一對熱血登頂的好友,卻在氣候突變時失足殞命;遺體沒尋回,身影卻成了迷路者最不想碰見的「領隊」。有人說跟上去就會被帶到錯誤稜脊,也有人聽見他們朝霧裡招手,回過神只剩裂谷與風聲,於是大夥寧可原地喘口氣,也不敢向那抹亮黃追去。
墜谷與迷途:對照真實山難
翻查公開山難調查報告,台灣高山常見的失足墜落與迷途事件,八成發生在濃霧或低能見度條件,而誤判路線、脫隊單獨行走,是最致命的兩個因素。救難紀錄裡從來沒有直接寫下「黃衣小飛俠」四個字,但多次失事地點與傳說完全重疊──排雲山莊以北 500 公尺、南峰岔路、三叉營地附近的斷崖,成了官方報告與民間怪談的交集點。這代表靈異故事的背後,都是一次又一次血淋淋的山難統計。

靈異現象解析:抓交替?山魅?
在台灣山區的眾多故事裡,「帶人迷路」幾乎與魔神仔可以畫上等號。牠不像水鬼那樣只能盤踞河口,也不若厲鬼總帶血腥外貌,根據民俗田調記載,魔神仔常以「看起來像正常人」的樣子出現在荒野,專挑獨行、體力下滑或情緒低落的登山客下手,手段就是製造錯覺,讓人迷路或繞遠。而玉山小飛俠的黃衣剪影完全吻合這種「人形誘導」特徵,因此民間信仰把它歸入魔神仔一類。但在許多民俗學者眼裡,卻認為玉山小飛俠誘發山難的行為,有冤魂抓交替的意味,並非山魅所行之事,因此至今仍然無法確認真實身分。

抓交替 vs 山精魍魎
關於兩派的說法,園長這裡用圖表做個簡單的整理
分類 | 抓交替派 | 山精魍魍派 |
---|---|---|
主要動機 | 必須「換命」才能脫困 | 護山或戲弄闖入者 |
典型行為 | 熱心領路 → 把人帶向危坡 | 製造錯覺 → 讓人迷路或繞遠 |
結果傾向 | 墜崖、失足,致命率高 | 迷路、拖時,不一定致命 |
民俗對應 | 水鬼抓交替傳說 | 魔神仔、山魅概念 |
危險等級 | 極高 | 中高 |
應對策略 | 別跟陌生身影,原地集合等夥伴 | 不落單、確認指標、避開濃霧 |
從上述整理可以看出,抓交替講究「必須有人替死」,所以黃衣三人若真屬此派,每次現身都帶著強烈殺意;而山精魍魎則更像調皮或捍衛地盤的靈體,帶人迷路後未必一定致命。兩套說法交錯流傳,也讓玉山小飛俠的恐怖層級在「半吊命」與「必死無疑」之間反覆擺盪。
靈媒與通靈者的說法
根據多位勘查現場的靈媒描述,南峰岔路近似陰陽交界口,在他們的靈視裡,能看到三股淡黃人形在霧中盤旋,情緒混雜「焦躁」與「守望」兩種想法。而扶乩得到的回應也分兩派:一派說他們「急著回家,欠一條路命」;另一派則說「守山者,誤人即罰」,意指黃衣三魂已成山魅。
並列台灣三大怪談
媒體把玉山小飛俠與紅衣小女孩、人面魚並稱台灣「三大怪談」。三者皆以影像或大量口述證詞爆紅,且都圍繞「領錯路/抓交替」主題:紅衣要帶走山友、人面魚質問吃魚者,黃衣則把人引向懸崖。這種「換命或試探人心」的敘事框架,使三則故事在綜藝節目和近年的恐怖片宇宙中相互呼應,成了觀眾最熟悉的本土靈異 IP。

科學視角解釋:可能的自然因素
當然依照過往慣例,我們還是得分析科學上的可能性,玉山主峰海拔逼近四千公尺,空氣含氧量比平地低將近三成。進入 2,500 公尺以上,很多登山者就會出現「腦袋像被棉花塞住」的感受。醫學資料指出,高海拔腦水腫與急性高山症可能引發短暫幻視、幻聽,甚至分不清方向。當身體缺氧、血糖又偏低時,大腦傾向用「熟悉的人形」去解讀模糊光影,於是遠處三個黃點,就容易被腦補成「有人在前面帶路」。

濃霧、黃色高對比與錯視效應
山區午後雲霧來得又快又厚,能見度常掉到十公尺以下。真實案例顯示,營地明明就在旁邊,人在霧裡卻找不到方向,一走就是兩小時。霧壁把背景刷成灰白,任何亮色都變得突兀;色彩研究還指出,在暗環境中「黑底黃字」或「灰景黃物」最容易被肉眼捕捉。
於是遠方的一截黃色雨衣,可能比實際距離看起來更近、更大,加上深淺起伏的稜線會把影子拉長,人腦便把靜止的亮點誤認成漂浮的人形。國外登山論壇也常分享「山岳錯視」照片
人在鏡頭裡其實離拍攝者數百公尺,卻像貼在眼前。
把缺氧造成的腦補、濃霧營造的高對比錯視,再疊上疲勞與緊張的心理狀態,就形成了黃衣身影「忽遠忽近」的靈異感。哪怕它只是一件被風吹起的雨衣,也能在被看見的瞬間,深深刻進目擊者的記憶裡。
登山禁忌與避雷指南

不落單、不抄近路
搜救筆記一再顯示,獨行者與臨時抄捷徑的隊伍,占了南峰岔路迷途事故的大宗。正式路徑雖然繞得遠,但步道上有里程樁、反光標,霧來時仍能靠頭燈反射定位,一旦跳出既定路線,就只剩同色系岩坡與箭竹海。帶隊教練常說,隊形寧願排成「1、2、3」的明確順序,也別散成一字長蛇,這樣一回頭就知道誰不見了。
天候判斷與折返點
玉山下午雲海翻湧,能見度可能在五分鐘內從百公尺掉到「伸手不見指尖」。經驗法則是:
中午以前還沒抵達北峰鞍部,就先收隊
因為午後常見的「白牆」一包上來,再快的腳程也跑不贏。山友之間流傳一句口訣:「霧白、風大、黃影動,原路退」。這四句的意思是看到霧壁、感到強風、遠處又閃過亮黃,那就別再硬拚頂峰。
緊急求援流程
若真的走散或受困,可用手機撥 119 直接轉南投消防局山搜中心,講出「路標最近的一組數字」或「排雲山莊方向幾度、距離約多少」。海拔高時訊號漂浮,建議在空曠處打開 手機 SOS 簡訊模式 同步發定位。現場若無訊號,可點亮頭燈連閃三下作為求救信號,並持續敲擊金屬裝備,方便搜救隊用聲音與反光鎖定方位。搜救員也提醒:
留在原地等支援,比盲目下切安全得多
因為往下不一定是出路,南峰岔路下方就是數百米崖壁。
電影《山忌:黃衣小飛俠》
2025 年 6 月 6 日,台灣首部以黃衣傳說為核心的院線片《山忌:黃衣小飛俠》正式上映。導演蔡佳穎延續《紅衣小女孩》系列「民俗+驚悚」風格,主打「玉山禁地」與「三影相隨」的壓迫感。預告片一開場就是南峰岔路白牆突襲、三抹亮黃忽明忽滅,緊接著三段不同年代的山難剪影,把半世紀怪談濃縮成 120 分鐘生存恐怖。片方在花絮中透露,劇組請南投消防山搜顧問現場指導,甚至把真實搜救筆記搬上銀幕,只為還原「看到黃衣就先封鎖稜緣」的操作口訣。
YouTube/Podcast 熱度
電影消息一出,靈異與戶外類 YouTuber 紛紛「回鍋」玉山小飛俠題材。四年前就有 40 萬觀看的長片專題,如今播放數再次飆升;最新的短影音更把南峰霧景疊上亮黃特效,三天就破十萬點閱。Podcast 也沒缺席,主持人邀來導演與主演拆解拍攝祕辛,討論「黃衣是抓交替還是山魅」,節目上線一天躍上 Apple Podcast 靈異分類前五。
FAQ
這題沒有絕對的「是」或「否」。從 1970 年代到現在,確實有人把錄影帶、相片和搜救筆記拿出來比對,但畫面多半模糊,證人證詞又彼此矛盾。民俗圈認定它屬於「山魅」或「抓交替」型靈體;氣象和醫學專家則認為是濃霧錯視、缺氧幻覺的組合。要說唯一共識,就是南峰岔路的山難紀錄確實比其他路段高。
最簡單的原則只有三個字:別跟去。看見遠處有亮黃色人影揮手,別急著追;先停下、呼叫隊友、確認標記。濃霧中若視線不足十公尺,寧可原路折返至上一個里程樁或營地,再重新判斷。救難隊的經驗也證實「留在已知路線等支援」比盲目下切安全得多。
該岔路正好位於主脊與支稜交會,高度落差大,午後雲霧易滯留;再加上昔日路標不足、地形類似迷宮,任何方向感稍差的爬山者都可能繞圈。條件湊齊時,黃衣傳說就像「範本」般自動套用。
真正能救命的裝備仍是頭燈(最好備兩顆電池)、哨子、GPS 機或離線地圖。至於符咒、艾草或法器——信則靈,不信也別勉強;若帶了能安心上路,倒也無妨,只是別把重量挪去佔用其他必需品。
劇組請南投消防山搜作顧問,山景、營地配置都盡量貼近真實;但為了戲劇張力,影片把濃霧、失溫和幻覺的時間線拉得更緊湊,黃衣出場也比實際報案紀錄頻繁許多。想看寫實登山流程可參考幕後花絮,正式劇情則偏向恐怖驚悚風格。
總結
玉山小飛俠的傳說之所以在半世紀後仍撼動人心,並不只因為三抹黃影的離奇,而是它把「山難風險」與「靈異恐懼」貼合得太過真實:高山缺氧、午後濃霧、錯視與焦慮交織,只要體能和判斷稍有鬆動,就可能把山地的黃雨衣誤讀成活靈活現的引路人。於是,黃衣小飛俠成了登山圈口耳相傳的警世座標——提醒我們,在海拔四千公尺的灰白霧壁裡,不落單、守路標、及時折返,比任何符咒更能守住一條生路;而那些未歸的亮黃身影,也教會世人敬畏山、敬畏天氣、敬畏每一步腳下的崎嶇。靈異也好,錯覺也罷,真正能把人帶出濃霧的,永遠是清醒的判斷與相互照應。